1950年,美國有一個叫琳達·布朗的八歲黑人女孩。她和她的姐姐每天都要走一英里的路到達公共汽車站,然后搭車到距離家里有五英里之遠的黑人學校蒙羅小學讀書。然而,距離她家只有幾個街區(qū)的地方就有一所薩姆納小學,白人孩子都到這所學校念書。于是她就問自己的父親,為什么我不能到這里讀書?那個時候,整個美國都歧視黑人,黑人的子女只能讀又差又破的黑人小學。她的父親叫奧利弗·布朗,他向地方教育局提出申請,意料之中的被駁回了。于是,他一氣之下,把教育局告上了法庭,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法院,最終法院判他們勝訴。
孩子和她的母親來到了美國的聯(lián)邦法院,當天的報紙寫著:最高法院宣布禁止種族隔離制度。這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布朗訴教育局法案,開啟了接下來美國廢除種族歧視的一系列運動。
可以這樣說,沒有奧利弗·布朗的勝訴,或許不會有后來的著名馬·路德金《have a dreal》了。
奧利弗·布朗提出了一個很有名的觀點,道出了教育的本質(zhì),他說:教育的本質(zhì)是幫助孩子在未來的生活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,而不是為社會培養(yǎng)一棵合適的螺絲釘。請記住,這是在上個世紀就提出來的,教育的本質(zhì)是幫助孩子尋求自己的幸福,記住不是別人,不是社會,不是國家,而是他自己。
所以,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:幫助孩子在未來的生活更成功了尋求自己的幸福。